众所周知,明朝因皇位继承问题曾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、流传百年的争端,这场争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大礼议”之争。简单来说,所谓“大礼议”之争的起因是因为明武宗既没有儿子港联证券,也没有兄弟,明孝宗一脉已经断绝,因此朝廷最终选定了其祖父明宪宗第四子兴王朱厚熜作为新的皇帝。然而,朱厚熜究竟是继承了明孝宗的家族,还是应尊奉兴王作为新的皇帝,成为了朝廷内部激烈争论的焦点。朱厚熜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对抗了整个朝廷,最终成功逆转局面,使得他的父亲被追封为皇帝。这场因兴王地位问题引发的争议,便被后人称为“大礼议之争”。
事实上,“大礼议”之争爆发之前,明朝的藩王内部就曾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件,这次事件的起因同样是某个新任藩王为了给其父亲争取名分。然而,与“大礼议”之争不同的是,这个藩王的势力微弱,无法抗衡朝廷,最终不得不屈服,在名分问题上作出妥协。这个事件虽然规模较小,但其影响深远,可以看作是“大礼议之争”的预演,因此也被称为“小礼仪之争”。
展开剩余78%在这场“小礼仪之争”的背后,主角是朱祐棨,这位第三代淮王。朱祐棨的家族背景显赫,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代。朱祐棨的曾祖父朱瞻墺,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子,他曾被封为淮王,封地最初位于广东韶州,后来迁至江西饶州。朱瞻墺去世后,他的儿子朱祁铨继承了淮王的爵位,成为第二代淮王。朱祁铨共有七个儿子,虽然有几个早逝,但其中六个儿子长大成人。不过,朱祁铨的一大遗憾是,这六个儿子都为庶出,没有嫡长子。按理说,根据朱元璋的遗命,王位应由嫡子继承,这也导致了淮王的继承问题迟迟未能解决。朱祁铨的两任妻子均因未能生育子嗣而去世,之后他再也没有册封王妃,这使得嫡子之位彻底无法继承。
直至成化十六年,朱祁铨年近五十,朝廷最终下旨册封他的庶长子朱见濂为淮王世子,并将其他儿子封为郡王。尽管这个决定似乎为朱祁铨带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,但谁也未曾预料到,朱见濂竟在弘治六年去世,并且没有留下后代。淮王世子朱见濂的去世,不仅让朱祁铨深感不幸,更让整个淮王府陷入了继承危机。
朱祁铨并非没有其他儿子,按理来说,继承权理应由他的次子清江王朱见淀继承,成为淮王的第一继承人。朱见淀的确成为了继承人,但命运却对他极其不公,弘治十五年朱祁铨去世后,朱见淀本应顺利继承淮王之位。然而,在父亲去世仅一个月后,朱见淀也因病去世。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,使得淮王府再一次陷入了继承的混乱。
按照惯例,朱见淀的三弟南康王朱见湁成为新的淮王继承人,但朱见淀的儿子,年仅八岁的朱祐棨才是实际的继承者。朱祐棨继承了祖父朱祁铨的王位,成为第三代淮王。此时,朱祐棨的奶奶、即朱祁铨的侧室崔氏港联证券,向朝廷上奏请示,要求由朱祐棨主持淮王府的事务,最终得到了明孝宗的同意。因此,朱祐棨正式被册封为淮王,并成为第三代淮王。
然而,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彻底解决。在朱祐棨继承王位之后,朝廷对于是否应追封他已故的父亲朱见淀产生了争议。礼部认为,虽然朱见淀并没有继承王位,但他确实是淮王的合法继承人,因此应追封为淮王,进入家庙。然而,明孝宗对此持不同看法,他坚决反对这种做法,认为朱见淀并没有名正言顺的王位继承权,因此应继续保留清江王的封号,而朱见濂才是应当追封的淮王。最终,在明孝宗的坚持下,朱见濂被追封为淮王,并获得了“安”的谥号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朱祐棨在王府的身份问题逐渐凸显。每当他在家庙祭祀时,看到其中供奉的有曾祖父、祖父和伯父的神位,而父亲的名字却不见踪影,这让他心中不满。于是,朱祐棨开始公然将朱见淀称为“王伯”,并称自己的父亲为“王考”,同时让朱见濂的王妃搬出王府,将自己的生母迎入宫中。这一举动引起了礼部官员的强烈反应,他们试图劝阻朱祐棨,但他毫不妥协,坚定地表示自己继承的是祖父的王位,而不是伯父的王位,父亲的名分应该得到追封。
最终,朱祐棨向皇帝上书,要求追封父亲朱见淀为淮王。正德皇帝接到奏折后,虽然初时准备同意,但在礼部官员的反对下,最终作出了决定:朱祐棨继承祖父的王位已经视同过继给了朱见濂,因此朱见淀应维持原封清江王的身份。虽然朱祐棨不满,但他无力反抗,只能默默接受。
不过,时光流转,十几年后,朱祐棨终于在嘉靖皇帝的帮助下,成功为父亲追封为淮王。嘉靖帝看到朱祐棨的遭遇,与自己当年的经历相似,因此对朱祐棨表示深切同情,并为他追封父亲朱见淀为淮王,给予了应有的名分。这一举动不仅为朱祐棨的家庭带来了正名,也为淮王府这场“小礼仪之争”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盈胜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